在建矿山发生安全事故!盛达资源股价年内大涨81%,实控人为甘肃富豪
2025-09-15事故与暴涨:资本市场的冰火两重天
2023年9月,内蒙古某在建银矿突发透水事故的消息震动业界。作为项目主要投资方,盛达资源(股票代码:000603)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,但资本市场却上演戏剧性一幕——事故通报发布次日,公司股价逆势上涨2.3%,年内累计涨幅已达81%。这场看似矛盾的市场反应,揭开了贵金属赛道的投资密码。
事故背后的战略布局
事故矿区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核心区,探明银金属量超过2000吨,伴生铅锌资源价值超50亿元。据项目负责人透露,此次事故发生在基建巷道施工阶段,主要作业面未受影响。值得关注的是,该矿采用的"探建结合"模式独具匠心:在完成首采区建设的持续开展深部探矿,最新物探数据显示矿体延深超过预期,资源储量存在倍增可能。
这种"边建设边探矿"的策略,正是实控人赵满堂的典型操盘手法。这位甘肃籍矿业大亨深谙"资源为王"之道,其控股的盛达集团在西北地区拥有14个采矿权,通过"在建项目培育+成熟项目并购"的组合拳,构建起白银储量全国前三的产业版图。资本市场显然读懂了事故背后的深层逻辑——短期扰动不改长期资源价值。
贵金属周期的资本盛宴
在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,白银的货币与工业双重属性持续凸显。世界白银协会数据显示,2023年光伏银浆需求同比增长23%,推动白银供需缺口扩大至5000吨。盛达资源半年报显示,公司白银产量同比提升18%,毛利率维持在52%高位。更令投资者兴奋的是,其在建矿山全部达产后,白银年产能将突破300吨,跃居全球前五。
敏锐的资本早已闻风而动。二季度末,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新增3家QFII机构,北上资金持股比例升至4.2%。某私募基金经理坦言:"我们看中的是资源企业的储量弹性,当前银价仅反映工业需求,一旦货币属性重启,估值体系将彻底重构。"这种预期在股价走势中显露无遗——尽管半年报净利润下滑12%,但动态市盈率却从25倍飙升至42倍。
甘肃富豪的资本棋局
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赵满堂,正将盛达资源打造成贵金属赛道的旗舰平台。这位从陇南走出的实业家,通过二十年深耕构建起"资源+资本"的双轮驱动模式,其商业版图横跨矿业、地产、金融多个领域。最新胡润百富榜显示,赵氏家族财富达85亿元,位列甘肃富豪前三甲。
资源整合的"白银帝国"
盛达资源的崛起之路堪称教科书式的资源整合案例。2011年借壳上市后,公司先后并购6座优质银矿,通过技术改造将平均入选品位提升至185克/吨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更精妙的是其"资源置换"策略——用低品位矿权换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,同时聚焦高品位资源开发。
这种"抓大放小"的战术,使公司白银储量从800吨激增至目前的6200吨。
在建项目的战略意义更为深远。正在推进的"三矿联动"工程,将打通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三大资源基地,形成覆盖华北、西北的供应链网络。据测算,项目完全投产后运输成本可降低30%,这对毛利率敏感的有色金属行业意味着巨大竞争优势。某券商分析师指出:"这些在建项目就像期权合约,随着银价上涨,其隐含价值将呈指数级增长。
"
资本运作的"点石成金术"
赵满堂的资本运作智慧在股价管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2023年3月,公司推出"三年倍增"股权激励计划,将行权条件与白银产量、资源储量直接挂钩。6月启动的定向增发,引入的5家战投均具有产业协同效应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在事故发生后,公司立即召开投资者说明会,详细披露事故影响范围和资源增储进展,这种"化危为机"的公关策略赢得机构投资者认可。
二级市场的狂热背后,是资本对稀缺资源的极致追逐。当前盛达资源的市储比(市值/资源储量)仅为0.3,而国际同行的平均水平在0.8-1.2之间。若按白银现货价25美元/盎司计算,公司资源储量对应市值超过500亿元,相较当前150亿市值存在显著低估。
这种"资源折价"与"成长溢价"的碰撞,正是资本敢于逆势做多的底层逻辑。
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,盛达资源的资本故事才刚刚开始。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,白银在光伏、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持续爆发,这家由甘肃富豪掌舵的矿业新贵,正在书写属于中国资源企业的价值发现传奇。